很多時候,我是個慢好幾拍的人
包括今天看的"老師的12樣見面禮",好像是96年蠻暢銷的一本書。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小男孩全家到美國,短期的生活經驗,著墨較多的是小男孩的學校生活。其中一篇"老師的12樣見面禮"常被廣泛的討論,包括網路上,英文雜誌上,報刊上等等。
近來的週六,我都會讓自己放鬆一天,逛街逛書局,交際應酬一下,今天我帶著書到圖書館,照例遇到了學生,兩個人排排坐,各自看自己的書,頓時間,我好像多了一個弟弟,也不在乎斜對面都在週末照面的兩個國三的女生怎麼看我們?!
姑且不論作者的政治立場,也不論她對國外的崇拜之情,我覺得這本書好幾篇是讓我很有力量的!(而且我本來就喜歡看看台灣人到各國的生活經驗!)中西風土民族性差異極大,在西方慣用的方式,到了東方不一定適合。而且有太多的前例告訴我們,西方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,到了東方成了不合身的奇裝異服。各有各的精采,各有各的弊病。不經修剪的將寒帶樹木,硬生生的移植到不同亞熱帶,要能長的繁茂我想是那顆樹夠厲害吧!所謂南橘北枳就是這個道理。要學就要有限度的,配合風土民情的接受,而不是平行的移植!
看到網路上寫著某某大學,引用"twelve welcome gifts from a teacher"的象徵涵義,送給大學新鮮人,諸如此類的新聞;或者某老師仿效這樣的作法等等,很多人也寫出自己認同或不認同的觀感。換個角度想,我們該慶幸的是,這小島上還有師長們有想要"做些什麼"的態度!!表示教育不是一灘死水。當然啦,有這樣的作為顯然是不足的,還要看是怎麼仿效,才能不落入窠臼!怎麼樣我都主觀的認為,有這樣的作為都是應該鼓勵的!
我對對這本書有極端批判的觀點沒有意見,只是抱著"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"的心態比較濃厚,選擇適用的,加以綜合調味看看!總以為教育這種事情是緩慢漸進的,如果用很激烈的方式改革,不僅得不到孩子和家長的認同,也許連執行者本身都會感到挫折。聽過幾次英語教學的研討會,有資深的老師們提及,當他們滿懷信心的從事創新教學時,得到的不是學生熱烈反應,而是一連串質疑。教育要革新,社會風氣的改變是免不了的,兩者有著相當的關連。
書中有幾個概念和洪蘭老師的概念非常雷同
1.重視運動:首先要讓兒童和青少年,社區居民有運動的場所,歐美各國都有代表自己城市的球隊,下課下班後,大家會看比賽,或從事相關的運動或休閒。他們將運動視為是生活的一部份,休閒是生活的一部份,合理的度假也是生活的責任。
2.重視閱讀:知識是本世紀最珍貴的財富。知識從何而來,除了廣泛的閱讀累績之後才能有所創造!我喜歡他們說的,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,閱讀的範疇不僅限於學校的教科書,而是進一步對各項知識的涉略;另一方面,是一生都在渴求知識,而不只限於求學階段的終生學習。
******
免不了的,總是得畫畫書中的佳句:
"一個對自己的學習與成長缺乏責任感的人,是走不了遠路的"
"留一碗飯給人,不會變窮。開一盞燈給人,不會變窮。搭一座橋給人,不會變窮。"
"上天送來一群孩子,總有些人不幸運。若罵不了上天也不能罵孩子,打不了上天也不能打孩子。因為,這些真的不是孩子的錯"
"追求知識或真理辯論的過程中,你的意見不可以缺席"
- Mar 08 Sat 2008 17:32
<老師的12樣見面禮>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